生态工业区可持续发展必经之路

生态工业区为应对气候变暖、发展绿色工业、确保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,体现了政府履行可持续发展承诺的政治决心。

经过30多年投建和发展,经济区与工业区已成为招商引资、促进国家经济增长、增加出口额的重要因素,为拓展国际市场、为国家财政收入做出重要贡献并为劳动者解决就业。与此同时,各经济区与工业区的环保工作被视为重要目标,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、促进和确保民众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权利。

停止排放造成污染的情况

根据计划与投资部公布的数据,截至2022年底,在61(共有63)个省、市共有407个工业区、18个沿海经济区、26个口岸经济区,招引逾2万1000个国内外投资项目,总注册资金达约3400亿美元,为国家财政预算总收入贡献近12%。

然而,政府的环保工作报告也指出,除了已完成的工作以外,在经济区与工业区运作的项目数量也属于潜伏环境污染风险的领域(如冶金、矿产开采、船舶拆解、造纸和纸浆生产、纺织染整、皮革鞣制、石化炼油、热电、钢铁、化工原料、化肥、植物保护剂等)仍然丰富,在废水和危险废弃物的产生中占大比例。

为了增加工业生产的可持续性,减少环境污染,确保工业区的社经利益,企业信息门户提案(EIP)诞生了。这是建设生态工业区模式的先决条件,包括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及合作,亦称“工业共生”,其中一个产业生产的能源和材料被消耗作为其他领域或企业的输入。

生态工业区与绿色模式

政府2022年5月28日第35号《议定》中明确指出了生态工业区模式,有工业区、经济区管理以及《环保法》中的循环经济相关规定,被纳入至2030年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实施战略, 2021-2030年阶段和至2050年愿景绿色增长策略,履行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(COP26)上提出至2050年净零排放的承诺,落实越南国家自主贡献(NDC)和可持续发展目标(SDG)。

计划与投资部所属各经济区管理司长黎成军表示,发展生态工业区是实施循环经济来取代传统线性经济的最佳措施。此外,生态工业区正在成为外国直接投资商的选择标准,其目标是可持续发展、经济效益与社群社会的责任并进。生态工业区将为应对气候变暖,为绿色工业措施调动私营领域资源,确保能源安全以及展示政府履行可持续发展承诺的政治决心。

黎成军司长称,从2015年至2019年,计划与投资部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(UNIDO)配合,在宁平省、岘港和芹苴市试行发展生态工业区模式。结果有逾72家企业实施了900多个节能与清洁生产措施(RECP),每年节省760亿元,并从私营领域调动约2070亿元,每年减少32公斤二氧化碳,初步带来社经、环境效率。 2020年至2023年阶段,本市、海防市和同奈省的3个工业区已依照国际框架转为生态工业区模式,是全国广泛发展此模式的前提。

与此同时,计划与投资部的报告显示,工业区的工业共生网建设处于自发水平。企业自行寻求机会对接并进行非正式的工业政策关系,无须向职能部门公布及注册。大部分是同一个工业区的共生副产品:A企业向B企业销售包装原材料,后者回收废纸作为生产纸张和纸板的原材料;或X企业加工无鳞鱼并将废弃的鱼头、鱼骨、内脏卖给Z企业来加工饲料。这些工业共生形式是基于市场原则而产生的,最明显的好处是由因地理距离的优势而降低了运费。然而,由于文化“封闭”和商业资讯缺乏,许多企业未能为其副产品找到共生伙伴。

海防市Shinec股份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范鸿蝶强调,工业共生不仅是副产品和废弃物共生,还有其他共生类的潜力,包括便利共生和基础设施共享、供应共生、服务业-工业-都市共生等。

范鸿蝶董事长说:“越南工业区的工业共生潜力很大,而且其他类型上也多样化。近年来,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层加强宣传知识,加大对企业寻找工业共生连结的支持力度,为企业发挥潜力创造有利条件。”

排除障碍 迈向共生经济

计划与投资部所属各经济区管理司长黎成军表示,创新现有工业区模式,走向生态化、高效化,需要以科技和创新为支柱(为科技企业和获成立并发展的初创公司主动创新、创造有利条件)。

与此同时,各地方要优先安排土地储备和资源,以用于研发项目、新产品研发试验、高新技术应用、数字化转型、节能等。目标是按节约和有效地使用土地资源的原则,发展生产、工业和服务业,与区域发展连结起来,形成产业连结小区。

为了做到这些事情,黎成军司长表示,必须提高国家管理工作的效能和效率。具体是,要健全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机构,朝着精简、统筹、拥有足够的权威、有足够能力的方向以发展创新模式和接近现代化方法。

另一方面,须建立工业区的国家数据库和资讯系统,为贸易促进活动、招商引资、投资合作和国家管理服务。一贯观点是发展经济要与社会基础设施的发展并进,确保环境永续性。规划工作从一开始就必须改善工产-都市-服务生态系统,确保工业可持续发展。

此外,黎成军司长强调,要采取加强环保监管、同步投资工业区基础设施、确保社会民生工作和工人生活等措施。

* 資料來源:西貢解放日報


Related News

Technology Sponsor